上海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
上海市(Shanghai),简称“沪”,别名“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位于中国东部,地处长江入海口,境域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省和浙江省,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下辖16个区。截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75.89万人,上海话属吴语方言太湖片。市政府驻地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
历史沿革
大约在6000年前,上海西部已成陆,而东部地区成陆也有2000年之久,上海先民以采集植物籽实、猎取野生禽畜、捕捉鱼虾为生,进而以石器、动物骨角为劳动生产工具,种植谷物、饲养家畜。
公元前2500年,进入良渚文化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经济活动,陶器制作从使用慢轮进展到快轮,很快出现了原始手工纺织技术。到公元前8世纪前后,人们创造出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被称作“疁”的特有的农耕方法,并推广至江南,手工业有制陶、酿酒,还发展出了产盐业。
西周至春秋时期,上海地区为吴国之地。战国时期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上海地区属越,战国中期楚威王(一说楚怀王)时属楚,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属吴。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上海地区分属娄县、由拳县、海盐县。新莽时,分属娄治县、展武县。到三国时期,又分属吴郡娄、嘉兴、海盐3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海地区海岸线离开冈身向东推进,大批中原人口避乱南迁栖居于地广人稀的上海地区,充当世族豪强的农奴性质的佃客、部曲,上海陆氏等望门大族富甲一地。到西晋年间,佛教传入上海,至南朝蔚为大观,梁天监年间建有菩提诸寺。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上海境域属昆山县、吴县、盐官县管辖。
到唐代,上海地区大部分涨露成陆,分属苏州华亭县、昆山县;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分属海盐县、嘉兴县、昆山县;至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为防海涌,沿杭州湾北岸长130余里海岸线兴筑捍海长堤捍海塘;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割昆山、嘉兴、海盐3县地置华亭县(今松江区),上海地区始有第一个独立行政建置,县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而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北的大陆地区属昆山县境。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华亭县始设“上海务”;景定、咸淳年间,上海港地区形成集镇,地处“海之上洋”,因滨上海浦,遂称“上海镇”;到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公元1218年),上海大陆地区分属华亭县和嘉定县,崇明地区属海门县;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青龙镇市舶分司移驻上海镇,专管航海贸易,“上海镇”之名始见于文献;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于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在崇明沙置崇明州;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华亭府改名松江府,复置华亭县;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华亭县户口繁多,上海镇及周围5乡户口数已超6.4 万,超过南方大县3万户的户口标准,元廷于七月己未(8月19日)批准建立“上海县”,于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设立(县治在今中华路、人民路环线以内,县域约包括今闵行区、南汇县、浦东新区南部、青浦县北部、市区大部),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自此,松江府辖华亭、上海2县。到元代后期,除松江府外,上海地区州府建置还有嘉定州、崇明州。
明初,天下大定,明朝对苏松两府征以重赋,松江之重又居全国之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嘉定州、崇明州为县;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析华亭县2乡、上海县3乡置青浦县。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防倭寇筑县城墙。到明代中叶(公元16世纪),上海已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至明末,上海地区行政建置有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3县,苏州府嘉定、崇明2县,上海县城号称“小苏州”。
清前期,除粮食生产外,境内植棉与手工棉纺织、沙船业成为支柱产业。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析华亭县置娄县;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析嘉定县置宝山县、青浦县置福泉县、华亭县置奉贤县、上海县置南汇县,以娄县、华亭县各一部置金山县;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苏松太兵备道署从苏州移驻上海县城,上海地位提高,始处苏州、松江、太仓等地行政中心;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析上海县置川沙抚民厅。到清末,上海地区有松江府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厅,太仓州嘉定、宝山、崇明3县。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起,上海地区出现租界,行政范围已不隶属上海地方政府,后中英双方根据《南京条约》《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宣布上海开埠,并规定上海县城北面洋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黄浦江以西的地区划为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规定吴淞江北岸虹口一带为美租界;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小刀会义军占领上海县城后,县城内大批居民和难民逃入租界,租界中国居民激增,造成华洋杂居,促使上海城市发生结构变化;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8月,英、美租界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又改名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简称公共租界;道光二十九年,法国驻沪领事与上海道商定,上海县城以北、英租界以南地区为法租界,经过历次扩展,法租界成为列强在华地域面积最大的专管租界。
1911年,外商在华投资开办91家企业,其中41家在上海,开办资本占总额43%;1912年1月,民国政府裁松江府、太仓州,撤娄县,并入华亭县,改川沙抚民厅为川沙县,区内上海、华亭、嘉定、宝山、川沙等10县归属江苏省;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被害,引发革命党人反对北洋政府的“二次革命”,同年7月陈其美等率讨袁军攻打江南制造局未获成功,袁世凯心腹郑汝成任上海镇守使;1914年1月,华亭县改名松江县,同年5月,江苏省划分为沪海等5道,沪海道驻上海县,辖上海、松江、南汇、青浦、奉贤等12县;1916年5月陈其美被暗杀,北洋势力终获胜利;1919年,受北京五四运动影响,上海掀起六三运动,学生运动发展成为以工人与市民为主体的爱国运动,标志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列为国民政府直辖市;1928年,上海市、县分治后,上海县保留,和松江、青浦、金山、南汇、川沙、宝山、嘉定、奉贤、崇明等9县仍属江苏省,并宣布租界为特别区,同年7月接收上海县属上海(沪南)等11市乡和宝山县属吴淞等6市乡,成为上海特别市的实际境域,并就市乡改置为17区;1930年7月,上海特别市改称为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上海市沦陷,同年12月伪上海市大道政府成立;1938年12月1日,江苏省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宝山、嘉定等县划归上海市,并改县为区,上海市原有区域改为市中心区、闸北区、南市区、沪西区、浦东南区、浦东北区,原上海县浦西地区改为北桥区,隶上海市。
1943年1月11日,美、英政府与中国国民政府分别订立条约,宣布上海公共租界等交还中国政府,同年7月30 日和8月1日,汪伪国民政府先后宣布收回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并分别改置为第八、一区,于1944年2月第八区并入第一区。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境域恢复为战前17个区和特别区区域,同年11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市政府在市下设区,12月划分为29个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次日(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上海市被列为中央直辖市,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等20个市区,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等10个郊区。
1952年10月,上海新市区并入江湾区;1953年11月,设水上区,全市辖31区。1956年2月,撤老闸、嵩山、常熟、静安、北站、北四川路等6区,并撤杨思、洋泾、高桥区设立东郊区,撤吴淞、江湾、大场区,设立北郊区,撤真如、新泾、龙华区设立西郊区,同年6月,撤销水上区,全市辖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等15个市区和东郊、北郊、西郊3个郊区。
1960年1月,又撤蓬莱、邑庙、江宁、新成、提篮桥、榆林等区,新建闵行区和吴淞区,全市共有黄浦、南市、静安、卢湾等12个区和11个县。到1961年1月,撤浦东县;1964年5月,撤吴淞区、闵行区;1980年10月、1981年2月两区先后重建,于1988年9月、1992年9月又先后撤销,分别与宝山县合并为宝山区、与上海县合并为新的闵行区,同时宝山县、上海县先后撤销,同年10月撤嘉定县,建嘉定区;1993年1月,撤川沙县,设浦东新区。到1995年,全市共有104个街道办事处、208个镇、9个乡。
2000年,南市区划入黄浦区。2001年1月,奉贤县、南汇县撤县建区。2009年,撤销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2011年,撤销黄浦区和卢湾区建制,组建新的黄浦区。2015年,静安区与闸北区正式合并,组成新的静安区。2016年,上海市下辖的崇明县撤县设区,改制为崇明区,此标志着上海市告别下辖县,上海市至此形成下辖16个市辖区的新局面。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7月,上海市辖16个区,108个街道、106个镇、2个乡;市人民政府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上海市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地处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介于东经120°52′~122°16′,北纬30°42′~31°48′之间,其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市境南北长约120千米,东西宽约100千米。截至2022年末,全市面积共6340.5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0.06%,其中大陆岸线长约213千米,海域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地质
上海市位于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线江山一一绍兴深断裂的北西侧,属于扬子准地台北东边缘的一部分,区内具有扬子准地台较为古老的基底,并与南黄海古老结晶基底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前晋宁旋回与晋宁旋回为地槽发展阶段,其间发生的前晋宁运动使地槽早期沉积的火山岩与碳酸盐岩产生高绿片岩相一一低绿片岩相变质,局部出现混合岩化现象嗣后的晋宁运动(主幕),席卷了地槽阶段的全部沉积,使砂泥质岩石产生低绿片岩相变质,并随着扬子地槽的全面褶皱回返而转化成地台加里东旋回为准地台发展阶段,而震旦系至下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形成了由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类组成的地台“第一套沉积盖层”。加里东运动在区内以差异升降运动抬升为主,因区内迄今尚未见及由泥盆系至三叠系组成的“第二套沉积盖层”,因此对于华力西一一印支旋回的情况不明。
地形地貌
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坦荡低平,平均海拔4米左右,并略呈东高西低之状,像微微倾斜的半个碟子,境内西部有天马山、佘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号称“云间九峰”,其中天马山是境内陆上最高点,海拔98.2米;境内北面长江入海处有崇明、长兴、横沙、九段沙等岛屿,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其中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海域上有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佘山岛等基岩岛,皆为江口沙洲,其中大金山海拔103.70米,是上海境内最高点。全境具有3种不同的地貌,即碟形洼地、碟缘高地、江口沙洲,其中最低点为西部淀山湖一带的淀泖洼地,海拔仅1~2米;泗泾、亭林、金卫一线以东的黄浦江两岸地区为碟缘高地,海拔4米左右;浦东钦公塘以东地区为滨海平原,海拔4~5米。
气候
上海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四季通常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静止锋稳定在长江下游及上海附近时,就会有多雨、闷热、潮湿的梅雨天气。截至2022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低气温为6.7℃(崇明地区)、极端最高气温为40.9℃(中心城区),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有50天;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086.8毫米,全年平均降水日数116天,其中日降水量≥25毫米的大雨以上日数有12天、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数有4天;全市年日照时数1829小时,各区年日照时数1535~2135小时,其中宝山地区最多、中心城区最少。
水文
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太湖流域东缘,境内江、河、湖、塘相间,水网交织。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河道(湖泊)46822条(个),河道(湖泊)面积共652.9355平方千米,河湖水面率10.30%,其中河道46771条,长30397.66千米,面积577.4380平方千米,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4.79千米,境内主要水域、河道有长江口、黄浦江及其支流大泖港、圆泄泾、斜塘和太浦河、拦路港,以及吴淞江、蕰藻浜、川杨河、淀浦河、大治河、金汇港、油墩港等。其中,黄浦江是上海市最大河流。境内还有着湖泊51个,面积75.4975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与江苏、浙江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湖泊为淀山湖,而沿海水域包括河口、海湾、近海水域(通称长江口外水域)以及毗连的东海陆架部分水域、南黄海部分陆架,沿海0~-20米等深线范围内水域面积0.72万平方千米。全市可划分为14个水利片,合计面积为6158.62平方千米,占全市陆域总面积97.13%。
土壤
上海市土壤类型可分为48个土系,涉及4个土纲、4个亚纲、6个土类、11个亚类、19个土族,其中土系分别为金汇、佘山、新浜、朱家角、张堰、庄行、赵巷、大团、老港、绿华、罗店、泥城、山阳等,土壤有着西南部零散山丘上残积弱富铝化母质发育的黄棕壤,湖沼平原、滨海平原由不同母质发育成的隐域性土壤水稻土、灰潮土,三角洲平原、滩涂发育的滨海盐土。土壤特点为地下水位较高,土系大多具有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指的是地表至2米深度内存在难透水联上层,使上部土层常态年中有较长时间形成上层滞水的侧向流动,而水耕条件下,由于难透水犁地层存在,耕作层被灌溉水或被田埂人为截留的径流水和雨水饱和,被称为“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因此水田占农田比例较高,约为90%,易于耕种,地力等级较高。
自然灾害
上海市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暴雨、潮汐、台风、大风、雷暴、冰雹、龙卷风、大雾、大雪、严寒、酷暑、霜冻等10多种。在2021年5月14日,上海市狂风、暴雨、冰雹、龙卷风四警高挂,影响了市内青浦、金山、松江、奉贤这些南部地区,尽管龙卷风的范围小持续时间不长,破坏力却相当惊人。又因上海市濒江临海,极易受到海洋灾害的影响,在2023年共发生4次风暴潮灾害过程,包括温带风暴潮1次,台风风暴潮过程3次,均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同年,上海市还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雷电黄色预警、大风蓝色预警、雷电黄色预警,全市启动了防汛防台III级响应行动。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上海市降水产生的径流量分布不均,每年地表水径流量18.6亿立方米,总补给量593.5亿立方米,陆地水含沙量以吴淞口最高,多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0.263公斤。而市地下水分潜水、承压水和岩溶水,总资源约22.7亿立方米,潜水补给量75%,深层承压水可开采量占25%。全市主要河湖水质(259个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Ⅱ~Ⅲ类水质断面占95.6%、Ⅳ类断面占4.4%,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上海市共有耕地面积161978.00公顷(2429670.00亩)、园地15065.50公顷(225982.50亩)、林地81792.14公顷(1226882.10亩)、湿地72715.58公顷(1090733.70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9499.59公顷(4342493.85亩)、交通运输用地34149.03公顷(512235.45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1335.76公顷(2870036.40亩)。其中,92.09%的耕地分布在崇明区、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青浦区、松江区,99.93%的耕地位于2度坡度以下,园地主要分布在崇明区、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青浦区,占全市园地的87.09%,而崇明区、浦东新区、奉贤区、青浦区等4个区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林地的72.07%。
生物资源
截至2022年,上海市共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崇明东滩保护区)和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九段沙保护区)。
上海地处东海之滨,自然区系植物曾比较丰富,但随着上海开埠通商、成为港口城市,原生植物种类已大量减少,全市共有野生、逸生及栽培维管植物4126种,其中野生及逸生植物1238种及种下分类群、栽培植物2888种,包含211科1176属2782种。属上海地区国家级保护植物有舟山新木姜子、普陀樟、樟(香樟)(野生)3种。
上海市共有陆生野生动物600多种,其中野生鸟类占上海野生动物种类总数的84%,是野生动物资源的主体,共有鸟类22目80科251属519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4.6%,中国有近1500种鸟类,上海占比超过1/3。其中,上海本地留鸟主要有麻雀、白头鹎、乌鸫、珠颈斑鸠等,迁徙路线覆盖上海的候鸟包括林鸟和水鸟两大类,分别有北红尾鸲、白腹鸫等,以及黑腹滨鹬、斑嘴鸭等。另外,还有着两栖类动物10多种、爬行类动物3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一级野生动物的有蜂猴、倭蜂猴、台湾猴、鹦鹉螺、金斑喙凤蝶、扁吻鱼、北方铜鱼、长江鲟等,属国家重点保护二级野生动物的有凤头蜂鹰、灰鹤、山皇鸠、斑尾林鸽等。
矿产资源
上海市由于受地质环境和成矿赋存条件的限制,矿产资源相当贫乏,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4类13种,包含能源矿产浅层天然气、地下水含水层储能(非传统矿产资源)2种;金属矿产铜、银、锌、金、铁、镉(金山铜矿主、伴生矿)6种;非金属矿产安山岩、石英砂、贝壳砂、粘土3种以及水气矿产地下水、矿泉水2种,矿产资源特点为矿产资源品种少,规模小、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开发利用水平受地面沉降因素影响较大、矿泉水资源比较丰富,有比较好的开发前景。其中,地下水是上海市最为重要的矿产资源,主要赋存在松散岩类孔隙介质及基岩裂隙中,而经上海市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通过的矿泉水井也已有79口,均达到了饮用矿泉水的限量指标(18种元素和组分)、污染物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感观要求等。
人口
截至2022年11月30日,上海市户籍人口1503.83万人,比2021年增加了10.91万人,其中男性742.39万人、女性761.43万人,性别比为0.97。截至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共2475.89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1006.26万人、全市户籍数573.05万户,平均每户人口2.62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6.82万人,出生率4.53‰;死亡14.66万人,死亡率9.75‰,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5.22‰,年内迁出了2.40万人、迁入了21.17万人,机械增长了18.77万人,机械增长率为12.48‰,户籍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355人,常住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26人。
上海市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56个民族齐全,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超过1万的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苗族、壮族、朝鲜族、满族、侗族、土家族8个民族,截至2022年12月,共有少数民族人口约5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户籍人口约21.72万人、来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33.78万人,有着1个市级民族团体“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
政治
经济
综述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它与邻近的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构成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上海市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格局。“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大台阶,2022年达到4.47万亿元,总量规模位居全球城市第六位。
截至2023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218.66亿元,同比2022年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09亿元,下降1.5%;第二产业增加值11612.97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35509.60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5.2%。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834元,比上年增长6.6%;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508元,比上年增长14.0%。
2024年10月,上海市投入市级财政资金5亿元,以“真金白银”促消费惠民生,面向餐饮、住宿、电影、体育等四个领域发放消费券。商家们也抓住趋势,推出各种促销活动,迎接消费高峰。
第一产业
上海市是都市农业,主要以现代农业为主,种植有水稻、小麦、大麦、玉米、油菜、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农作物。其中,宝山区种植白菜、菠菜、鸡毛菜、辣椒等;崇明区种植白菜、甘蓝、菠菜、番茄、花菜等;奉贤区种植白菜、甘蓝、扁豆、菠菜、菜心等,嘉定种植白菜、甘蓝、菠菜、鸡毛菜等。全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特色经济作物优势区(以下称“三区”)建成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生态高效示范基地,并打造了农产品特色优质品牌。其中,上海地产大米有松江大米、蛙稻米、北湖、海丰等品牌;上海地产蔬菜有星辉蔬菜、多利农庄、城市超市、金山银龙、青浦弘阳等品牌生产企业;畜牧业有“爱森”“松林”“祥欣”“明珠湖”等安全优质品牌;而水产业则有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杭州湾南美白对虾、淀山湖生态鱼等地方区域性品牌。
截至2023年,上海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61.82亿元,比上年下降1.7%。其中,种植业产值140.04亿元、林业产值6.32亿元、牧业产值44.92亿元、渔业产值52.97亿元。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7.32万公顷、生猪出栏120.36万头、鲜奶产量30.68万吨。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数共1138家,产品2403个,获证产量160.81万吨,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6个,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达31.8%,纳入统计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950家,各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4家,经农业农村部门备案的家庭农场3319家。
第二产业
上海市是老牌工业城市,第二产业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三大核心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为六大重点产业,建设了“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其中,集成电路实现14纳米先进工艺规模量产,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国产CPU、5G芯片等技术产品打破垄断;生物医药向“首发引领”转型,涌现出阿尔茨海默症等领域全球首研新药、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国际一流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入选国家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云端智能芯片取得突破、连续成功举办3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而六大重点产业已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新能源汽车是上海最重视的产业之一,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使上海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第一城”,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1600亿元,其中特斯拉上海工厂贡献超过1500亿元。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为139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40%。
截至2023年,全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846.16亿元,增长1.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399.57亿元,下降0.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14042.60亿元。全年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304.6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19.49亿元,实现税金总额1876.55亿元。
第三产业
上海市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外贸物流、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新兴服务业,为全市支柱产业,已成为上海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307.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82.1%,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实到外资金额比重达94.5%,成为拉动投资、吸引外资的主力军;全市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超过2200万亿元,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能级不断增强;而旅游业则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了购物旅游、会展旅游、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旅游+”“+旅游”系列产品,已建成开放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海昌海洋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重点,以黄浦江沿岸城市风情带、旅游景区、旅游街区、郊野公园与乡村旅游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市黄浦、松江、青浦、崇明等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徐汇、黄浦、静安等区分别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2020年,共有5家企业入选全国旅游20强。
截至2023年,全市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094.52亿元,增长2.3%;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6.38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15.5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3.73万亿元。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646.86亿元,增长5.2%。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4429.29亿元,贷款余额111766.72亿元,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373.63万亿元。全年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106576.6亿元、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77346.36亿元、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42121.61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017家。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771.24亿元,增长98.5%,共有星级宾馆154家,旅行社1942家,A级旅游景区144个,红色旅游基地34个,接待来沪入境旅游者364.46万人次。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1年9月24日,上海市成为了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截至2023年,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49家、普通高等学校68所、普通中学900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70所、普通小学664所、特殊教育学校31所,分别有在校生25.84万人、57.24万人、20.79万人、56.72万人、10.77万人、93.71万人、0.55万人。全市设有独立成人高校12所,拥有成人本专科在校生14.35万人;共有网络(开放)本专科在校生13.79万人,老年教育机构297所。
科学技术
据2022年8月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2021年,上海市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中国第三。2022年,11月17日,上海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确定为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工作的试点地方;同年11月19日,上海市产业可持续水平位居亚太地区第9名。
截至2023年,上海市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双百强报告”中,位列全球第10名、在《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中,综合排名位于全国第2名。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4%左右,共专利授权15.9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43万件,增长20.5%;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54万件,下降19.5%;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94万件,下降15.9%。全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6185件,有效专利达到91.51万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4.14万件,增长19.5%;有效实用新型专利55.67万件,增长12.8%;有效外观设计专利11.70万件,增长11.0%。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0.2件,增加9.3件。全年商标申请量36.95万件,商标注册量23.58万件,商标活跃度(每新增1户经营主体同时新增注册商标)为0.44件。至年末,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261.35万件,同比2022年增长7.7%。商标集聚度(每万户经营主体的平均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为7647件,全市共有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18件,地理标志产品8个。全年经认定登记的各类技术交易合同50824件,增长32.8%;合同金额4850.21亿元,增长21.1%。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上海市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7个、国家二级博物馆13个和国家三级博物馆9个。到2023年,全市共有市、区级公共图书馆20个、文化馆19个、备案博物馆165个,总流通人次1684万人次。
上海市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业发源地之一,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公共电视节目21套,有线电视用户数898.98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754.48万户。全年生产电视剧21部,共796集,动画电视4117分钟,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长达到13.59万小时。全年出版报纸6.39亿份、各类期刊0.53亿册,图书4.79亿册。此外,上海还设立了“上海发布”“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等官方信息发布渠道,有着上海报业集团,以及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2家媒体机构。
体育事业
上海市是首届东亚运动会的举办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协办城市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市以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为契机,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了上海体育场、上海国际赛车场、上海虹口足球场、中国残疾人体育培训基地、旗忠网球中心、东方体育中心等一批多功能体育场馆。
2023年,上海市共举办上海马拉松、ATP1000大师赛、LPGA锦标赛、上海超级杯、上海赛艇公开赛等117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成功申办国际奥委会新兴赛事——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年内上海运动员共获得19枚世界大赛金牌、38枚全国最高级比赛金牌。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55.1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1平方米;全年新建与改建社区市民健身中心33个、市民健身步道81条、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301个、市民健身驿站101个、市民运动球场245片、长者运动健康之家43个。至年末,都市运动中心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达到25个。
医疗卫生
2021年12月31日,上海市获准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2022年,上海市新建医疗急救分站6个、建成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45家,全面提升了社区中医药服务能级,超额完成50家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截至2023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531所,卫生技术人员25.64万人。全年全市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人次数2.66亿人次,地区婴儿死亡率2.14‰、孕产妇死亡率2.89/10万。全市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9.7%和94.0%。全年启动了2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疫情救治重点医院建设,新增了18个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73家互联网医院(全市共计266家)。全年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分中心)56家,全市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累计超过1089万人。
社会保障
2022年,上海市被确定为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在该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参加个人养老金。截至2023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51平方米,全市共有1689.36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71.7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1623.23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380.8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内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1家、老年助餐服务场所318个、养老床位5510张,改造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598张,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59家,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926个;有养老机构700家,床位16.69万张,其中由社会投资开办的328家,床位6.9万张。
另外,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42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510元,同步调整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等社会救助标准,全年各级政府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4.92亿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1.64亿元、支出型贫困生活救助资金0.04亿元、临时救助资金0.11亿元、粮油帮困资金0.81亿元。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0.56万个,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6686人,新消除零就业家庭57户;创业帮扶15176户,帮助12314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4.5%,全市户籍城乡登记失业人数15.09万人。共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5.6万人次,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12640人,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5.57万人次。
环境保护
2019年,上海市进行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考核等级为优秀。2020年6月,上海市被选定为“2020年城市体检样本城市”。2022年7月,上海市又入选了“2022年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名单”。
截至2023年,上海市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约1099.93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3%左右,全年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87.7%,同比2022年上升0.6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年日均值7微克/立方米,同比2022年上升16.7%;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日均值48微克/立方米,同比2022年上升23.1%;细颗粒物(PM2.5)年日均值28微克/立方米,同比2022年上升12.0%;二氧化氮年日均值31微克/立方米,同比2022年上升14.8%;一氧化碳年日均值0.7毫克/立方米,与2022年持平;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达标率91.8%,同比2022年上升3个百分点。全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022.5万立方米,清运生活垃圾974.81万吨(干垃圾+湿垃圾)日均2.67万吨,已建成焚烧厂15座,焚烧能力每日28000吨,生活垃圾焚烧处置量每日19996.58吨,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量每日6710.44吨,还建成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资源化利用能力每日6680吨,另有分散处置能力每日1856吨,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每日共8536吨。
交通运输
综述
上海市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截至2023年,全市形成了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轨道交通等组成的超大规模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统一路网覆盖了上海市超9万个路口,创立智能信号灯系统,道路通行效率平均提升10%。近些年来,上海已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大桥、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国际机场、深水港口等标志性重大城市建设工程。
公路
截至2022年,上海市已通车的国家高速公路有京沪高速G2(北京至上海)、沈海高速G15(沈阳至海口)、沪陕高速G40(上海至西安)、沪蓉高速G42(上海至成都)、沪渝高速G50(上海至重庆)等;省级高速公路有迎宾高速S1(上海市区至浦东机场)、沪芦高速S2(上海市区至芦潮港)、沪奉高速S3(浦东至奉贤在建)、沪金高速S4(上海市区至金山)、沪嘉高速S5等。
另外,上海市公路通车里程共1300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51千米,已建成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上海长江大桥、崇启大桥等15座大桥、17条越江隧道。全市道路网络持续优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了S26公路入城段、虹梅南路高架等高快速路,中心城越江通道形成“4桥14隧”布局,嘉闵高架、北翟路地道等也已建成通车,还打通了61条区区对接(断头)路,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6千米,完成了1247千米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
铁路
截至2022年,上海市铁路营业里程为13749.7千米。其中,国家铁路营业里程4103.6千米、合资铁路营业里程9646.1千米(控股合资铁路公司5745.9千米,非控股合资铁路公司3900.2千米)。全市共管辖车站746座(不含线路所59座,不含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车站28座),其中高铁车站224座、普速铁路车站522座,另有动车所10座。管内高铁(客运专线和高速线路)主要有杭深、沪蓉、宁安、金丽温、衢九、杭昌、青盐、徐盐、连镇客运专线,沪宁、京沪、合蚌、宁杭、杭甬、沪昆、合福、徐兰、京港、郑阜、合杭、沪苏通、盐通、徐连、杭台等高速线路。管内普速线路主要有京沪、沪昆、陇海、京九、萧甬、金山、阜六、宁西、宁启、阜淮、淮南、青阜、符夹、宣杭、宁波穿山港、衢宁、水蚌、双雷、宁芜、新长、皖赣线等公路。到2024年,上海市共有5个主要的火车站,分别是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上海松江站上海西站
航空
截至2023年,上海市有着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两座国际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70.07万架次,增长1.1倍;实现进出港旅客9696.91万人次,增长2.4倍。其中,境内航线进出港旅客7844.28万人次,增长1.8倍、境外(含国际及港澳台)航线进出港旅客1852.63万人次,增长12.8倍。实现货邮吞吐量380.33万吨,增长15.2%。其中,浦东机场完成344.01万吨,增长10.4%。到2024年5月,上海市机场共定期通航48个国家281个客货运航点。
水运
截至2023年,上海市内河通航水域范围包括127条(段)航道、7处郊野公园、137条河道、13处湖泊等其他水域。其中,内河通航航道共1620.93千米;郊野公园包括青西郊野公园、嘉北郊野公园、廊下郊野公园、浦江郊野公园、合庆郊野公园、松南郊野公园、广富林郊野公园;其他可供船舶航行的水域共722.02千米,包括具有一定通航功能的河道(含废除航道功能的河道)老龙泉港、横沔港、松江市河等,在客货运的、较为封闭湖泊水域滴水湖(含射涟河)、汽车博览公园湖泊、明珠湖、远香湖等,与航道相邻的湖泊上海之鱼、汪洋荡等。
全年共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4252.63万吨,比2022年增长15.1%;集装箱吞吐量4915.83万国际标准箱,增长3.9%;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57.8%,比2022年提高3.9个百分点;国际中转比例11.9%,比2022年下降0.1个百分点。上海港集装箱码头主要分布在洋山、外高桥、吴淞三大港区,其中洋山港区集装箱泊位超过二十个,可满足一万标准箱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全天候满载进出港。
公共交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已居全国之首。截至2024年,全市交通线网运营里程达896千米,拥有包括地铁轻轨磁悬浮市域铁路等轨道交通线路共21条、517座车站,其中换乘站89座,网络规模、车辆数量和全自动运行线路里程均位列世界前列,工作日日均客流接近1200万人次。全市线路10、14、15、18号以及浦江线均为最高等级(GOA4)全自动驾驶线路运营里程合计167千米,规模位列全球城市首位。
截至2021年,上海市轨道交通已经全面迈入网络化运营阶段,部分线路最小运行间隔已缩短到2分钟以内,地面公交线路网络和站点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71路无轨电车、奉浦快线、松江有轨电车等组成的多模式中运量公交,打造了延安路、沪太路、四平路等8条骨干公交通道,公交专用道(包括合乘车道)达500千米。至2022年末,上海地面公交运营车辆达1.73万辆,公交运营线路达1589条,运营线路长度24886千米。
到2023年6月,上海市已投运具备无障碍功能的低地板公交车达7000多辆,覆盖公交线路127条,其中新增500辆具备无障碍功能的低地板公交车被纳入了“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及“市委民心工程项目”。
历史文化
综述
上海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从距今6000年左右马家浜文化晚期先民迁居上海后,上海就再未中断过人类文化发展历程,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全市有着非遗项目1114个、文物保护单位267处,其中沪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海中山故居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上海还有着话剧、戏剧、音乐等传统艺术,元宵节灯会、上海桃花节、上海樱花节等传统习俗。在饮食上喜食浓油赤酱,有着本帮菜和海派菜两种,特产拥有上海梨膏糖、高桥松饼等。
地名由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也被称为“申”。
而在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当时以捕鱼为生的居民创造了一种竹编捕鱼工具名为“扈”,因当地江流入海处称为“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曾被称为“扈渎”,后改“扈”为“滬(沪)”,故上海所在地名也被简称“沪”。
上海最早地名是“上海务”与“上海浦”,明代称之为上洋、海上,意为“海之上洋”,其中一种说法是因旧时县治之左有条大川名曰“黄浦”,亦曰“上海浦”,故得名“上海”。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期海舶在此停靠,人员由此登岸,因此称为“上海”。
地区象征
上海市市标是以市花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三角形图案,已于1990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其三角形图案形似轮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座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最古老的船舶,象征着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而沙船的背景是迎着早春盛开的白玉兰,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机。
上海市市花为“白玉兰”,于1986年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象征着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一般在清明节前,白玉兰就会盛开,花开时香气满满。
文物
截至2022年8月,上海全市纳入法定保护范围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达3462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分别增长了110%、41%。
上海中山故居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香山路7号,原莫里哀路29号,始建20世纪初,为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予孙中山先生。此馆是一幢欧式花园住宅,主楼两层,坐北朝南,另有辅楼和花园,占地总面积1013平方米,建筑面积452平方米,内部陈设绝大多数是原物原件,珍藏着大批记录当年历史的文物,书房和走廊的书橱中还藏有中外书籍五千余册。1945年底,宋庆龄将此故居移赠国民政府,作为永久性纪念地;1959年5月25日,故居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3月,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567弄(原霞飞路渔阳里)6号,是一幢坐北朝南、两楼两底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原为戴季陶寓所,1920年由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指导,杨明斋在此创办中俄通讯社,这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上海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地点之一。1957年,旧址经修缮后恢复原状布置,其中楼上朝东亭子间为俞秀松的卧室、朝西亭子间为杨明斋卧室兼中俄通讯社办公室、客堂楼为团中央办公室、楼下客堂为会客地方、厢房为外国语学社教室。1987年,经市文管会整修,于1989年5月4日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在原址基础上建纪念馆并对外开放。1959年5月26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5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兴圣教寺塔,俗名“方塔”,坐落在上海市松江区的方塔园内,修建于公元1068—1094年间(宋代熙宁至元祐年间)兴圣教寺中,因塔的平面呈四方形而得名“方塔”。该塔沿袭了唐代砖塔的建筑风格,为楼阁式砖木结构,被认为是江南造型最美的塔之一,总高42.65米,共9层,底层每边宽6米,向上逐层收缩,层高也随之降低,塔内各层有木梯,塔身各面均有砖砌圆形壁柱,柱上装有木制斗拱来承托木构的瓦屋檐,顶部由复盆、相轮、宝瓶等组成高达8米的塔刹,有4条铁索从尖顶分别系向9层四角塔檐,名为“浪风索”,塔檐翘角处系有铜铃,名曰“惊鸟”,上下共有36只,只要风吹铃就会响彻方圆数里,在1975~1977年经历无数复原大修。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兴圣教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
截至2023年6月,上海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251项、区级近800项。此外,还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市级794名、区级近千名。
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的民间乐种之一,流行地域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得名“江南丝竹”。其曲调优美淳朴、技法丰富多彩,讲究“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形成了“小、细、轻、雅”的艺术风格,它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之一。2006年,上海申请的江南丝竹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沪剧是上海的代表性剧种,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发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后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在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到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于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其演出剧目既有《庵堂相会》《杨乃武和小白菜》《珍珠塔》《孟丽君》《双珠凤》等传统剧目,又有《秋海棠》《家》《雷雨》《罗汉钱》等新编的现代题材剧目,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4。
风俗民情
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俗称“年三十”、“年夜”这天,旧时上海部分主妇会将兰花、水仙花、腊梅花作为新年的装饰化妆必须品,而一些小贩就会把这些花扎成扣条、花球、边花,在除夕夜兜售直到天明,今这些春节购花,装饰家居的习惯仍然延续着。此外,除夕的“年夜饭”是上海人最为看重的一顿餐食,吃饭时一家人必须聚集在一起,菜肴也要比平时丰盛得多,称“吃团圆饭”,也叫“合家欢”,传统年夜饭菜肴一般是“老八样”(有些地区称“蛮八样”),各地区的制作习惯也略有差异,其中什锦砂锅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
上海人在清明节有着吃青团、吃焐熟藕、烧野火米饭及上坟扫墓等习俗,在这一天,旧时大人们会把折下的一两枝柳枝或插于门边、或系于门框,表示着春天栽柳的象征,又蕴含着希望家庭和睦、社会和合、诸事如意的美意,意为“柳户清明”。除了折柳插柳,三五好友还会聚在一起野外踏青,并进行拔河、蹴鞠、荡秋千等各项户外运动,其中放风筝(又叫“放鹞子”)是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一般在每年元宵节后开始放鹞子,由于农忙、气候等原因,过了清明就逐渐停止,故叫“清明断鹞”,而清明节那天是“断鹞”的正日,常常有群众性的“断鹞”仪式,因在上海方言里“鹞”与“妖”近音,“断鹞”就是“去妖”,有的人还会在风筝上写上“妖去病除保安康”字样,然后将鹞子放走,象征着祛除家人的疾病和晦气。
元宵节灯会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元夕节”,是中国的重大传统节日,上海地区一般俗称“正月半”。因上元习俗在于元宵夜张灯,故又称“灯节”。明清期间,上海县县治所在地的城隍庙、豫园一带以及松江、嘉定、青浦等地都有渐成规模的元宵灯市,最繁华热闹、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共活动场所在豫园和城隍庙,主要风俗有吃汤团、赏花灯、猜灯谜等,旧时一些店家还会将各种商业模式与元宵灯会融合在一起,由此来推销各种商品、上演各类戏剧、电影。从1995年起,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简称“豫园灯会”)开始每年举办,从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为期十八天,以每年生肖为主题,并将现代科技融入了灯会,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三批)。
上海桃花节
上海桃花节创办于1991年,是上海的第一个“花节”,历届创意主题都给市民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市内南汇桃花村园内有近500亩的桃园、水泊和各类珍贵树种,是历届上海桃花节的主要景点。2023年上海桃花节联动川沙新镇、周浦镇、新场镇、惠南镇、老港镇、大团镇,结合花海、桃林、农庄、民宿、马场、灯会、露营、集市等各镇特色旅游元素,有着马术表演以及老港航天等数十个文体旅展示和体验项目以及桃花美食夜市、江南桃花梦境夜游会等活动。
上海樱花节
上海樱花节创办于2011年,每年的3月至4月在上海市顾村公园举办,顾村公园内樱花种植面积已达到1600余亩,2023年樱花节有着“发现樱花新玩法、品味樱花悦文化、做客樱花会客厅、畅享樱花趣生活、遇见樱花春体验”五大板块,共21项系列活动,人们会通过参加赏樱选魁、顾小樱文创集市、樱花女子跑、春知樱觉摄影赛等活动来体验这个节庆的乐趣。
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
上海是中国茶叶最大的集散地之一,也是全球50个国际文化大都市中茶馆最多的城市。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是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茶文化旅游品牌之一,自199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二十八届,第29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通过开展“全国十大名茶”、全国十条“最美茶乡之旅推荐线路”、百家“上海茶馆”等评选活动,向积极组织参与评选活动的机构颁发优秀组织奖证书、奖牌。
方言
上海话,又称上海闲话、上海吴语、吴语上海话、沪语,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太湖片,主要有浦西话、浦东话、青浦话、松江话、嘉定话、崇明话和金山话。
艺术
早在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英租界外侨第一个业余剧团演出《势均力敌》等后,就有教会学校学生用英语搬演西方名剧片断,开始编排时事新戏。到1929年,夏衍、郑伯奇等人创办了上海艺术剧社;1930年,戏剧协社、南国社、辛酉剧社等联合成立了“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广泛开展革命演剧活动,演出了《洪水》《卡门》等剧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剧艺社等被迫停止演出。1950年8月,建立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于1995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为上海唯一国有话剧院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主要剧目有《官场丑史》《黑奴吁天录》《张汶祥刺马》《家庭恩怨记》《黄金赤血》等。
戏剧
上海市戏曲素有中国戏曲“半壁江山”之称,多个剧种在这里交融发展,境内有着昆剧、京剧、越剧、沪剧、淮剧、扬剧、锡剧、甬剧、绍剧、粤剧等。其中,京剧在上海获得命名,越剧、淮剧在上海发祥,沪剧更是成为了被其他剧种广为移植改变的对象,而在上世纪20、30年代上海就是梨园人成名唱红必须闯一闯的“码头”,已涌现了梅兰芳、周信芳、袁雪芬等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戏曲人,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袁雪芬与范瑞娟演出,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上海市是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之一,从音乐家黎锦晖1927年发表《毛毛雨》起,到1949年,前后有8000余首被称之为“时代曲”的流行歌曲在上海诞生,走出了周璇、白光、王人美、白虹、姚莉、欧阳飞莺、吴莺音等歌手,有着无数脍炙人口的歌曲诞生于此地。
上海市是中国电影发祥地,在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七月初三,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为中国首次放映电影。到三十四年春,意大利侨民劳罗在沪拍摄纪录片《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为上海制片的开端。1914年,《影戏杂志》刊文首次出现“导演”一词,自此在电影界推广流行,后逐渐兴起拍摄电影的风潮。各时期的影片公司有天马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电影技术厂等。清光绪三十四年,意大利侨民阿∙劳罗拍摄的《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为上海首次摄制新闻纪录片;1913年拍摄的首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创新了中国电影第一;1918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的《养真幼稚园》《驱灭蚊蝇》等为中国最早的科教片;1926年万籁鸣四兄弟拍摄的《大闹画室》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片。1995 年,上海市摄制的7部影片获得“中国电影90年十大名片”。
宗教
上海市境内主要流行的宗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截至2022年12月,全市共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449处,其中佛教寺院125处、道教宫观42处、伊斯兰教清真寺8坊、天主教教堂111处、基督教教堂163处。共拥有宗教教职人员1858人、信教群众136.39万人,全年到各宗教场所参加宗教活动的约451.5万人次,有市级宗教团体9个、其他社会团体2个、区级宗教团体47个、在沪宗教院校4所、宗教出版机构2个。
风景名胜
上海市是中国主要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国际化旅游城市,截至2023年,全市共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7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62个。
自然风景
人文古迹
历史建筑
现代建筑
上海市有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中华艺术宫(原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科技馆、港汇恒隆广场、正大广场、上海欢乐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原世博文化中心)、尚街、8号桥、M50创意园、智造局、同乐坊、上海迪士尼乐园、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天文馆等现代建筑。
餐饮购物
上海拥有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经典时尚的购物和浓郁商业气息。西餐汇聚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的风味。中餐汇聚中国几乎所有地方风味,著名的有老城隍庙、云南路、黄河路、仙霞路等饮食文化区;还有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步行街、商业大街淮海路,正大广场、徐家汇的港汇恒隆广场,南京西路的上海恒隆广场、中信泰富广场等。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简称“东方明珠”)坐落于浦东新区黄浦江畔、陆家嘴嘴尖上,背拥陆家嘴地区现代化建筑楼群,与隔江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交相辉映,是集都市观光、时尚餐饮、购物娱乐、历史陈列、浦江游览、会展演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上海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于1993年建设完成时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于1994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营业,其塔体主要由三根斜撑、三根直径九米的擎天立柱及广场、塔座、下球体、五个小球、上球体、太空舱、发射天线桅杆组成,塔高468米,由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串联到草地上,远处看宛如两颗红宝石的巨大球体,再现了唐诗《琵琶行》中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1995年,被列为“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1999年,获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9年,为亚洲第六、世界第九高塔。2020年1月6日,入选“2019上海新十大地标建筑”。
上海野生动物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南六公路178号,为中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科普教育基地,是集野生动物饲养、展览、繁育保护、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园内分为步行区、车入区、“水域探秘”三大区域,居住着大熊猫、金丝猴、金毛羚牛、朱鹮等来自世界的珍稀野生动物200余种、上万余只。
上海科技馆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世纪广场,占地面积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万平方米,是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兴建的重大公益性社会文化项目,为中国唯一拥有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三座大型场馆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已成为上海特色文化地标、参观量最大的旅游景点之一,馆内有着生物万象、地壳探秘、设计师摇篮、智慧之光、地球家园、信息时代等11个常设展厅、蜘蛛和动物世界2个特别展览、中国古代科技和中外科学探索者2个浮雕长廊以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墙和由巨幕、球幕、四维、太空四大特种影院组成的科学影城。该馆于2001年12月18日开馆,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行业荣誉,连续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是中国唯一同时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称号的科普场馆。
上海博物馆是首批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和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创建于1952年,由东馆、人民广场馆、北馆(筹建中)组成,分别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截至2024年,馆藏文物102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5余万件,文物收藏包括33个门类,是全球收藏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之一。
上海豫园位于福佑路168号,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距今已有460余年历史,其名中的“豫”有安泰、随和的意思,取名“豫园”,是园主人向父母表达孝顺之情,体现“豫悦老亲”之意。园区占地二十余亩(占地面积18137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有着三穗堂、点春堂、玉华堂、大假山等众多明清古建筑以及海派书画、家具、杂件、古树名木等文物馆藏,被誉为“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等。
特产美食
饮食文化
上海市传统饮食以浓油赤酱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菜肴慢慢趋向淡雅爽口,发展出了江南饮食模式,即综合上海饮食、浙江饮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膳食模式,有着本帮菜和海派菜两种,其中本帮菜指本地风味、海派菜指根据上海饮食习俗进行变革的各种风味菜点。此外,上海人饮食较清淡低盐、喜欢吃水产品,年水产消费量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红烧肉是上海本帮菜之一,由五花肉、酱油、酒、糖等材料制作而成,是很多上海人年夜饭必备的荤菜,寓意着红红火火,上海人做红烧肉主要是浓油赤酱、糖色重,做好的红烧肉软糯滑间带些甜味。
八宝鸭是上海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口味主要以咸鲜为主,做法是用带骨鸭开背,塞入干贝、火腿、腕肝、鸡丁、冬菇、冬笋、栗子、糯米、虾仁、青豆等配料,扣在大碗里用玻璃纸封住蒸熟,出笼时再浇上用蒸鸭原卤调制的虾仁和青豆,成菜颜色红润、形状完整、鸭肉酥烂、汁浓味鲜。
腌笃鲜是上海本帮菜之一,起源于徽州地区,是上海人最爱的汤品之一,名字中“腌”代表腌制的咸肉,“笃”代表小火煮炖,“鲜”代表新鲜的肉。相传这道菜原本叫做腌炖鲜,因左宗棠传入上海的时候,带着口音,错误地叫成了腌笃鲜。此道菜口味咸鲜、肉质酥肥,且做法便捷,是不少家庭春季餐桌上常备的美味,所需材料为咸肉或者火腿肉、小排、百叶结、春笋、莴笋、葱姜等,虽各地做法有所不同,但基本包含春笋、猪肉(包含各种部位)、腊肉、火腿、百叶结、莴笋等食材。
油爆河虾是上海一道本帮名菜,无论是节日请宴,还是家常便菜,都是必不可少的菜肴。油爆虾河分为老爆、嫩爆两种,通常选用中小型虾,用旺火菜籽油锅炸虾,烧好后虾外脆内嫩、虾壳薄亮酥脆,因味道咸鲜,吃起来方便,所以很多人都会拿来当作下酒菜。
松鼠桂鱼是上海非常传统的本帮菜,形状似松鼠,所需材料包括鲜活桂鱼、虾仁、松子、青豆等食材,鱼肉经过大厨改花刀做成像“松针”一样的鱼肉形状,再炸到外皮酥脆,用秘制酱汁烧制,收汁后淋在鱼上,吃起来外脆里嫩、酸甜可口。
特色美食
相传梨膏糖起源于唐朝,其制作已有160余年历史,始于上海老城厢,旧时百姓无钱看病,便将中草药、糖和梨汁一起熬煮制成梨膏糖来治疗,后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由朱老太在上海老城隍庙创办首家梨膏糖店铺“朱品斋”,有着止咳化痰功效的“梨膏糖”就此诞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从药用梨膏糖,已研发出口味丰富的品尝型梨膏糖、梨膏露,梨膏棒棒糖、花语系列梨膏糖,网红产品桃桃梨膏等。
高桥松饼又被称为“沪郊百宝”之一,是上海市高桥镇传统名点,发源于1900年光绪年间,因其入口酥松而得名,在高桥镇人们喜欢用松饼(即高桥松饼)来款待宾客,尤其是在办满月酒、喜宴等场合。饼的整个制作过程包括揉面、的坯、包酥、擀皮、包馅、烘烤等多道工序,已于20世纪50年代已成为上海名牌产品,其制作经验也被著入了《全国食品科技制作方案》,并1983年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1985年被国家商业部评为全国食品优质产品,还被列入了《中国传统食品大全》分册《上海传统食品》,曾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食品周报》科技杂志等报刊与上海电视台多次作过介绍和报道。
蝴蝶酥源自法国,已成为上海市传统小吃,在上海的发展已经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了,因层层酥皮重复对折,形状像蝴蝶而得名。其原料为面粉、黄油、水和糖,要做出酥皮需要将裹住黄油的面皮不断擀开、折叠,期间还要不停撒糖,做好的蝴蝶酥色泽金黄,吃起来奶味重却不腻,口感酥脆,轻轻一咬就会碎,每一口都是甜味。2021年,“国际饭店蝴蝶酥制作技艺”被评为上海市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宝方糕是上海市特色风味小吃,因产于七宝寺而得名,做法是糯米与粳米用石臼舂成粉,用糖水拌和、筛匀、搓成细颗粒,放入一尺见方的蒸具,加以蒸煮而成,有着芝麻、豆沙、枣泥、赤豆、桂花等多种口味,在旧时上海七宝镇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会蒸七宝方糕,有祝愿高升的寓意。
著名人物
对外交流
1973年11月30日,横滨市与上海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这是上海市的第一个友好城市。截至2023年10月底,上海市及相关区已与世界上59个国家的94个市(省、州、大区、道、府、县或区)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上海合作组织是唯一在中国境内成立、以中国城市命名、总部设在中国境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其前身为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国家元首在上海成立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
2002年6月7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圣彼得堡举行第二次会晤,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宪章对上海合作组织宗旨、组织结构、运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对外交往等原则作了明确阐述,标志着该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2004年1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的成立典礼在北京举行,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最终形成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24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正式接收白俄罗斯为成员国。截至2024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共有9个成员国、3个观察员国以及14个对话伙伴。
芬兰
2024年10月12日至18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莉新率上海市代表团访问芬兰赫尔辛基市、埃斯波市,挪威奥斯陆市、卑尔根市。
荣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0 21: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